一、以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总体思路
1.市场导向原则 顺应广东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需要,摸准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脉搏,瞄准市场空隙或供给瓶颈,以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第一线的中小企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2.能力本位原则 基于对岗位或岗位群能力的科学分析与界定,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安排理论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按能力培养要求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按典型工作或业务运行周期设置学习周期;按能力提升要求设置学习阶段,构建符合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规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优化整合原则 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课程设置,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通过删、减、增、并等措施降低课程内容重复率,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比例、压缩课内总学时,增大选修课选择范围,丰富选修课内容,均衡各学年学分,提高教学效率。构建结构合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相互融合,符合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4.全人培养原则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衔接。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纳入通识教育体系,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与需求,通识教育递阶式安排,四年一以贯之。引导学生正观念、修德性、强能力、拓视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5.个性发展原则 在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要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人才的发展需求,建立分类、分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鼓励探索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试行学分制管理模式,引入学生学习量的要求,加强课外学习指导,营造多维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1.准确界定培养目标和规格 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调查研究,明确中小(微)企业技术管理人才的特征和需求趋势,结合区域文化的特点,细化各专业的人才培育目标;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各专业、专业群对应的岗位(岗位群)性质,剖析能力构成,系统描述专业岗位基本能力,为制定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
2.构建“德育为先、能力为本、实践为重、贯通为要”通识教育体系 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持续发展,使其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整合学校第二课堂、白云大讲堂以及学生社团与体育俱乐部的有益做法,构建“德育为先、能力为本、实践为重、贯通为要”通识教育体系。
3.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与专业拓展课程体系 实现学科本位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向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转化。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或岗位群的基本能力,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构建基于岗位群基本能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融合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按典型工作或业务流程运行确定课程学习周期;针对学生能力纵向提升与横向拓展的需求,设置学习阶段,构建专业拓展模块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自主性,加速网络与数字化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开发国内外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网络课程体系;建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化池,形成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组合的机制,完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
4.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考核模式 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团队式、项目化、一体化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体系;改变“期末一卷定乾坤”的做法,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坚持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团队考核与个体考核相结合、阶段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形成与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相匹配的考核方法方式体系。
5.构建“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校企协同育人” “工学交替” “现代学徒制”的机制。以校企共建专题学院为试点,开展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设计实施教学、共同组织考核评价、共同开展教学研究,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育人;尝试实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以及企业资助定向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育的针对性。
(一)功能定位
通识教育功能定位,见图2-1所示。
图2-1 通识教育功能定位
正观念:自然基本常识与基本规律教育、社会基本常识与基本规律教育、生命教育、审美教育、价值教育;
修德性:道德伦理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公民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社交礼仪教育;
强能力:一般方法论教育、基本通用工具教育、课外活动项目实践、非专业能力拓展训练;
拓视野:科技发展史教育、社会发展史教育、文化发展史教育、未来学教育、跨国别文化教育。
1.课程形式(见图2-2)
3.课外活动形式(图2-4)
图2-4 通识教育体系课外活动形式架构
2010年以来,学校按计划对《应用文写作》等5门公共基础课,《工程制图》等21门专业基础课,《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等42门专业课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团队式、项目化、一体化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体系,取得很好教学效果。
四、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改革
科学设置实训、实验、实习、开发项目等实践教学环节,明确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强化应用技术技能教育,强化职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使之更加契合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
1.企业实践教学定位
在广泛调查、深入研讨基础上,明确了企业实践教学定位(见图4-4)。
图4-2 企业实践教学定位
2.企业实践教学组织实施
为保证企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出台《企业实践教学规程(试行)》等15个工作文件和《广东白云学院企业实践教学现场调研报告质量标准》等7个质量标准文件,为企业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证。设计了“四导师”(即企业导师、专业导师、职业导师、思政导师)制度,承担“企业实践教学”的指导与管理。
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企业实践教学,根据学生企业实践教学项目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授工艺流程、研发设计、技术革新等知识,企业导师每月为学生集中授课至少1次。
专业导师(带队老师):进驻实习所在企业,全程跟踪学生实习情况,负责实习学生的全面管理;与企业导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配合企业导师做好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
职业导师:配合专业导师做好实习管理工作,负责实习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期间就业岗位信息的发布等。
思政导师:做好学生管理、职业品德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全程跟踪,包括巡查、思想教育,及时掌握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单位的相关信息。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学生课外活动项目体系进行了系统设计,重构后的学生课外活动项目体系见图5-2所示。
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办学,充分发挥民办院校自主、灵活、创新的办学优势,借鉴欧美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
以学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为基础,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前提,以合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为核心,把企业实践教学基地转化为集综合实习基地、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基地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的,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企业实践教学基地是我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强有力支撑,
到目前为止,我校与伯朗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合作成立“伯朗特机器人学院”等6个学院、1个3D打印中心,这些校企共建学院的建立为我校以后的校企合作办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杜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