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广东白云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纪实

时间:2019年11月15日 来源:广东白云学院 浏览:15029

字体放大字体缩小

        为适应新时期广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广东白云学院积极探索并致力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为龙头,以课内教学改革与学生课外活动创新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建设为支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同育人”为主要路径,以工效、薪酬制度和管理制度创新为保障,采取整体设计、试点先行、突破瓶颈、彰显特色方略,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内与课外一体化、校内与校外一体化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年完善与实践,已取得良好成效。

        一、以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全人素质”的通识教育体系,构建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需求密切对接的、特色的、及时反映产业技术进步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实习、实验与研究(开发)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和职业兴趣的个性化互动式教学方式的普及,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确保学校规模、质量与效益得到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场导向原则 顺应广东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需要,摸准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脉搏,瞄准市场空隙或供给瓶颈,以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第一线的中小企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2.力本位原则 基于对岗位或岗位群能力的科学分析与界定,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安排理论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按能力培养要求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按典型工作或业务运行周期设置学习周期;按能力提升要求设置学习阶段,构建符合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规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优化整合原则 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课程设置,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通过删、减、增、并等措施降低课程内容重复率,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比例、压缩课内总学时,增大选修课选择范围,丰富选修课内容,均衡各学年学分,提高教学效率。构建结构合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相互融合,符合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4.全人培养原则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衔接。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纳入通识教育体系,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与需求,通识教育递阶式安排,四年一以贯之。引导学生正观念、修德性、强能力、拓视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5.个性发展原则 在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要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人才的发展需求,建立分类、分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鼓励探索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试行学分制管理模式,引入学生学习量的要求,加强课外学习指导,营造多维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三)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我校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教育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致力于培养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准确界定培养目标和规格 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调查研究,明确中小(微)企业技术管理人才的特征和需求趋势,结合区域文化的特点,细化各专业的人才培育目标;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各专业、专业群对应的岗位(岗位群)性质,剖析能力构成,系统描述专业岗位基本能力,为制定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

        2.构建“德育为先、能力为本、实践为重、贯通为要”通识教育体系 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持续发展,使其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整合学校第二课堂、白云大讲堂以及学生社团与体育俱乐部的有益做法,构建“德育为先、能力为本、实践为重、贯通为要”通识教育体系。

        3.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与专业拓展课程体系 实现学科本位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向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转化。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或岗位群的基本能力,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构建基于岗位群基本能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融合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按典型工作或业务流程运行确定课程学习周期;针对学生能力纵向提升与横向拓展的需求,设置学习阶段,构建专业拓展模块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自主性,加速网络与数字化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开发国内外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网络课程体系;建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化池,形成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组合的机制,完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

        4.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考核模式 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团队式、项目化、一体化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体系;改变“期末一卷定乾坤”的做法,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坚持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团队考核与个体考核相结合、阶段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形成与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相匹配的考核方法方式体系。

        5.构建“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校企协同育人” “工学交替” “现代学徒制”的机制。以校企共建专题学院为试点,开展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设计实施教学、共同组织考核评价、共同开展教学研究,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育人;尝试实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以及企业资助定向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育的针对性。

        

         二、以“全人素质”为核心的通识教育改革

        经过充分讨论和广泛调研,对通识教育体系进行了系统改革,将精心设计的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统一安排学分、统一搭配平台、统一配置资源、统一实施管理,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课程形式与非课程形式结合的以“全人素质”为核心的通识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了通识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功能定位

   通识教育功能定位,见图2-1所示。

1.png

图2-1 通识教育功能定位

      (三)内容架构

        正观念:自然基本常识与基本规律教育、社会基本常识与基本规律教育、生命教育、审美教育、价值教育;

        修德性:道德伦理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公民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社交礼仪教育;

        强能力:一般方法论教育、基本通用工具教育、课外活动项目实践、非专业能力拓展训练;

        拓视野:科技发展史教育、社会发展史教育、文化发展史教育、未来学教育、跨国别文化教育。

      (四)实现形式

        1.课程形式(见图2-2)

2.png


图2-2 通识教育体系课程形式架构


         2.专题报告形式(见图2-3)

3.png


图2-3 通识教育体系专题报告形式架构


         3.课外活动形式(图2-4)

4.png

图2-4 通识教育体系课外活动形式架构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开展专业导论课改革

        为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对专业及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等有所了解,及早进入专业学习状态,并获得初步的专业实践体验,我校所有专业均开设专业导论课。专业导论课由系列专题报告和项目运作两大部分组成,专题系列报告重点介绍专业的历史推演与发展趋势,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能力与素质要求,专业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专业的道德规范与就业前景;项目运作旨在使学生获得对专业工作、专业活动、专业要求的初步体验,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创造欲,获得努力向学的强大动力。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010年以来,学校按计划对《应用文写作》等5门公共基础课,《工程制图》等21门专业基础课,《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等42门专业课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团队式、项目化、一体化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体系,取得很好教学效果。

      

        四、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改革

        科学设置实训、实验、实习、开发项目等实践教学环节,明确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强化应用技术技能教育,强化职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使之更加契合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

      (一)实践教学项目体系

        依据广东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本质需求,我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全校所有专业实践教学项目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开发,构建了包含四条主线、五个层级、六大功能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4-1所示。

5.png

图4-1 实践教学项目体系总体架构

        现列入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项目总计2346个,其中课程类项目1414个,课程群类项目615个,专业综合类项目162个,跨专业类项目155个,含有实验(实训)的课程620门,独立开设的综合性实验(实训)课程218门。重构后的实践教学项目体系较充分地体现了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企业实践教学模式

         为加强应用技术技能教育,强化职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实施了“3+1”(3年校内教学,1年校外企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了企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企业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们深入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去“做中学”,获得现场知识和职业经验,加速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1.企业实践教学定位

         在广泛调查、深入研讨基础上,明确了企业实践教学定位(见图4-4)。

6.png

图4-2 企业实践教学定位


         2.企业实践教学组织实施

        为保证企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出台《企业实践教学规程(试行)》等15个工作文件和《广东白云学院企业实践教学现场调研报告质量标准》等7个质量标准文件,为企业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证。设计了“四导师”(即企业导师、专业导师、职业导师、思政导师)制度,承担“企业实践教学”的指导与管理。

        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企业实践教学,根据学生企业实践教学项目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授工艺流程、研发设计、技术革新等知识,企业导师每月为学生集中授课至少1次。

        专业导师(带队老师):进驻实习所在企业,全程跟踪学生实习情况,负责实习学生的全面管理;与企业导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配合企业导师做好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

        职业导师配合专业导师做好实习管理工作,负责实习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期间就业岗位信息的发布等。

       思政导师:做好学生管理、职业品德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全程跟踪,包括巡查、思想教育,及时掌握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单位的相关信息。

 

        五、以创新为引领的第二课堂改革

        为落实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目标,我校秉持以“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需求为主导、能力培养为主线,梳理、整合、利用校内校外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体系及其支撑平台。经过三年的运作,取得良好效果。

     (一)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基本原则

        坚持活动项目难易适度、先易后难、层次清晰的原则;坚持活动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原则;坚持能力、素质提高为主,知识传授为辅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普及与提高相兼顾的原则;坚持第二课堂活动平衡发展的原则;坚持第二课堂活动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二)第二课堂活动能力培养定位

       第二课堂活动能力培养定位见图5-1所示。

7.png

图5-1 大学生课外活动能力培养定位


      (三)第二课堂活动项目体系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学生课外活动项目体系进行了系统设计,重构后的学生课外活动项目体系见图5-2所示。

8.png

图5-2 学生课外活动项目体系构成


        六、以校企合作为路径的办学模式改革

        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办学,充分发挥民办院校自主、灵活、创新的办学优势,借鉴欧美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

      (一)校企合作的组织保障

        为了加强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的统筹与管理,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学校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配备8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策划、组织、实施、协调与沟通,负责进行项目的开发、管理和维护等。还在二级学院建有一支专职的职业导师队伍,负责有关校企合作工作的运行。此外,学校学术委员会和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人员是由企业高管或技术骨干担任,每个专业至少有3个以上的企业作为专业建设的支撑,初步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

     (二)校企共建校内实验(训)及研发基地

       截止到2014年为止,我校通过跟26家企业合作,共建27个校内实验(训)、研发基地,场地面积9000平米,设备总值1.3亿元。这些校内实验(训)基地给我校36个专业提供了仿真教学平台和校内实验(训)平台。通过平台的建设,引入企业考核标准,校企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开发项目化课程模块,为我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以学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为基础,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前提,以合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为核心,把企业实践教学基地转化为集综合实习基地、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基地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的,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企业实践教学基地是我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强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学校共与近2000多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遴选出549家企业,签订了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每年能为我校提供8000个学生企业实践教学岗位。同时,为学生企业实践配备规定数额的企业导师,保证了企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校企合作办学

        校企双方共建冠名学院是学校和企业发展双方需要,有效地促成校企双方的互补行为、互惠行为、互利行为和互促行为的发生,达到以长补短、以强补弱、以有补无和以供补需的作用。校企冠名学院的共建, 立足于校企合作中资源纵深的开拓,通过品牌效应、品牌的连带效应及延伸效应, 实现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

        到目前为止,我校与伯朗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合作成立“伯朗特机器人学院”等6个学院、1个3D打印中心,这些校企共建学院的建立为我校以后的校企合作办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杜小娟

分享: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