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外国语大学:突出特色 创新发展 建设一流民办高校

时间:2019年05月05日 来源:吉林外国语大学 浏览:6316

字体放大字体缩小

       吉林外国语大学创办于1995年。建校以来,在教育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现已发展成为语言类省属重点民办大学,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示范基地、东北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外事人才的重要基地、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教育基地。

       一、始终坚持非营利性办学,致力办一所百年名校

       秦和校长认为,世界百年私立名校,其创始人和学校资产早已没有关系。她被世界诸多名校那种来源于社会,回报社会的公益精神和崇高的教育理念所打动,始终坚守“选择教育”“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信念,立志办一所非营利性百年名校。 早在办学之初,就将公益性办学思想写入学校章程。2006年,她通过司法公证,将学校全部资产捐献给社会,办学积累金用于继续发展教育事业,以实现百年名校梦想。

       2010年,学校承担了探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重任。经过多年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非营利性民办大学的发展路径,建立并逐步完善现代民办大学制度。2013年,学校联合25所民办高校成立了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被推举为主席单位,成为中国非营利性办学的旗帜。

       秦和校长的公益思想和奉献精神,深深地感染影响了全校师生。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敬业爱生、无私奉献已蔚然成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提升,服务社会已成为自觉行动。如今,公益精神已经成为学校的宝贵财富,成为无处不在的教育力量。

       二、始终坚持应用型定位,致力办一所面向市场需求、特色鲜明的民办大学

       学校明确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在全国较早提出应用型人才概念并付诸办学实践。多年来,学校秉承“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办最负责任教育”的教育理念,围绕应用型定位,坚持以服务国家总体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素质外语外事人才。学校开设13个外语语种,覆盖东北亚所有国家,其中“双外语”专业在全国较早开设;德、法、西等语种填补省内空白; 葡、意、蒙、印尼等语种省内唯一设置;波斯语填补东北地区空白,很好的满足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吉林省对外开放的人才需求。学校开设34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经、管、教、艺5个学科门类;有翻译、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商务、会计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学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已被批准为博士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创新制定了《本科全套人才培养规格及方案》,创建了“双外语”“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小语种+英语+专业”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多语种翻译+”语言服务体系,形成了服务汽车、文化、旅游、出版、传媒等产业的多语种专业群。

       翻译是学校的龙头专业,翻译硕士有9个语种方向,翻译专业的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居全国外语院校前列,在同传和交传等国际组织人才、外向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批杰出校友成为卓越翻译人才。

       三、始终坚持开放办学,致力办一所国际化大学

       作为外国语大学,学校确立了开放办学的理念,大力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积极构建多元文化平台,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所高校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每年派出800余名学生留学,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丝绸之路奖学金”和“吉林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招生资格,每年接收300余名留学生。有80多位外籍专家、教师在校任教。30多位中外大使活跃在“大使讲坛”。学校创建了大型综合性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地球村。地球村集中教学、实践、研究、交流功能于一体,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身临其境地领略世界各国文化,通过语言感受文化,通过文化熏陶语言,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拥有“一带一路”文化语言协同创新中心,举办了亚欧教育论坛、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等大型国际会议。每年举办国际文化艺术节,营造世界多元文化氛围,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组织人才和外语外事人才。

       四、始终坚持精品办学,致力办一所高水平大学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有国务院政府特贴获得者8人、省高级专家、长白山讲座教授、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省拔尖创新人才16人,省教学名师6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学校自有教师比例、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等指标在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高校领先,日、韩、蒙、葡、印尼等小语种中方教师有海外经历的达100%。学校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教师岗位等级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百名博士工程”,以及“华外名师”“华外优青”“华外英才”等人才项目,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高度重视教师发展,建立了分层分类的培养培训体系,重点强化教师师德和职业认同、新入职教师教学基本功、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双师型”教师“双基双能”等,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被评为吉林省优秀示范中心。持续改善教师待遇,连续多年为教师增加工资,在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高校中率先办理了补充养老保险等。

       学校重视学科专业建设。专门成立了学科建设办公室,设立了学科建设专项资金。每个一级学科都建有相对稳定、特色明显的学科方向。同时,以学科方向为核心建设学科团队,实行学科方向带头人制度,集体攻关,形成重要学科成果。学校有6个吉林省品牌专业,省级“十二五”特色专业8个、省级“十三五”特色高水平专业5个,省级以上特色专业数占学校专业总数的三分之一,省级“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省级“十三五”特色高水平学科2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研究平台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优秀课31门,有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吉林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研究平台6个,获批国社科基金项目2项,2019年,获批教育部科研项目4项。学校取得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学校视质量为生命线,“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精”,严格控制学生规模,严格控制分数线,坚持二本招生,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营造了良好育人环境。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及时掌握教学状态并作出调整和改进。为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深化协同育人机制。与省市政府外事办、一汽大众、贸促会等众多单位在实习实训、课程开发、创新创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近年来毕业生在合作单位就业比例超过40%。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国家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省级优秀课数量在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高校名列前茅。在2019年举行的研究生国家德语资格证书考试中,我校参加考试的研究生通过率在全国居第二,仅次于北外。近三年,学生在专业竞赛中,获国家、省级奖励600多项,包括全国大学生韩语演讲比赛总冠军、全国“意大利语桥”比赛总冠军等,连续6年获“中译杯”全国英语口译大赛吉林赛区第一名。

       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致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对育人工作高度重视,切实摆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提出“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构建了“七个一”育人体系,即“一面旗帜”:公益性办学旗帜;“一个目标”: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一个理念”: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一个方案”:本科全套人才培养规格及方案;“一个机制”: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学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机制;“一个模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住宿;“一个标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

       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作为外国语大学,防止和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和宗教渗透,让学生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政治归属感是学校的重大关切。注重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史国情教育,通过文化信使、大使讲坛、礼敬中华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办学特色,大力倡导公益精神,广泛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公益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引导广大学生增强本领,弘扬正能量,当好建设者。

       学校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针对外语外事人才的职业要求,实施“文明修身工程”“问好制”“校服日”等,强化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爱岗敬业、踏实做事,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民办高校构建‘德育为首’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大学生养成教育”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课。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国家“双一流”和吉林省“双特色”建设为统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特色,创新发展,努力建设一流民办高校。



责任编辑:杜小娟

分享: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