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吉林省委教育工委启动了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学校获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21年4月,《吉林教育》杂志(党建与思政版)刊发学校“三全育人”经验做法。
两年多来,学校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初步形成了“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
课程育人体系亮点频出。学校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校级“课程思政试点课”项目,以“一人一室一课”为试点引领,以“一师一课一绪论”为普遍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程,举办“课程思政”改革计划专题教学示范课活动,评选出了20门校级改革试点课;遴选70余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堂;培育50余门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课程;培养15名左右广受学生欢迎的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凝练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各门课程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全力推动“三全育人”工作。
科研育人体系成绩斐然。为优化科研管理制度,明确科研育人功能,学校先后制定了十余项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加大创新平台与团队建设,充分利用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筑环境感知与控制实验室、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文化产业品牌研究基地、吉林省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筑节能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污水处理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和59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课题、38项校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课题,实现资源共享,不断丰富科研育人示范项目,助力育人体系建设。
实践育人体系强化引导。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主要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各学院根据专业设置,也相继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提供创业项目咨询、策划、指导等服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就业双创必修课程五门,创业选修课程多门,加强就创业教育及创新意识培养,形成网课、面授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大赛实践检验、导师指导帮扶、基地文化引领孵化为一体的双创教育体系。成立了聚智创客创就业联合会,负责学生创业素质拓展、组织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出台了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管理奖励办法、学生学科专业竞赛管理奖励办法、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等系列措施办法,同时将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分管理,进一步完善双创教育激励机制和实践育人体系建设。
文化育人体系内涵丰富。学校根据实际,创新开展相关活动,浓厚文化育人氛围。一是继续做好“品鉴书香”“毕业生文明离校”“社团文化节”“校园歌手大赛”等品牌活动,增强学生爱校情感,培养感恩情怀,增强学生归属感和存在感,提升学生幸福感和认同感。二是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积极参加“红色旅游行·大学生筑梦之旅”系列主题活动和“青春告白祖国”等系列活动,以此引导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建功美好时代。三是依托学校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军乐团、社团联合会和各分院团委优势,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以此提升团学工作层次。四是认真落实《长春建筑学院学生学术科技文化竞赛管理办法》,对接国家级、省级赛制,搭建竞技舞台,推动学术社团活动及专业实践类活动开展,不断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五是积极开展“三走”系列活动,举办各类特色主题体育活动,如:田径运动会、“新生杯”篮球赛等体育赛事,坚持将“三走”活动抓广、抓响、抓实、抓长,同时充分依靠各分院团委、体育社团,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形成“班班有体育活动、人人有体育项目”的局面,拓展了“三走”活动领域和空间,浓厚了学校文化育人氛围。
网络育人体系效果显著。成立新媒体协会,集聚一批优秀的教师、辅导员和大学生,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工作队伍,健全校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处置机制,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创建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党校、网上论坛、大学生互动社区等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制作师生喜闻乐见的“思政产品”,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在网络媒体上发布优秀成果,并列入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打造校院联动、全员参与、主题定制、集体发力的“新媒体中央厨房”宣传模式,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学生中的普及和传播,整合校内资源,探索开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网络传播APP客户端,不断创新育人载体。
心理育人体系稳步推进。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关爱心理健康氛围,促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学校针对学生实际,制定了《长春建筑学院“校-院-班-公寓”四级心理预防工作体系》,依据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主动开展自检自查工作。针对疫情个别师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开设了学校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5.25”心理教育活动节,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新生入学后,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并存档,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积极干预,同时举办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堂及对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培训。通过“长建心理”微信公众号,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和就业困难等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积极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并定期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开展活动。
管理育人体系建章立制。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奠定人才基础,依据有关政策、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长春建筑学院师德建设规范》《长春建筑学院教师规范》。为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进行总体设计,制定了《长春建筑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管理办法》,通过实施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有序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为突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规范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与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
服务育人体系多措并举。学校服务育人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创新改革,积极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实现服务育人新成效。相继开展“优质服务月”“党员示范岗”“争创优质服务窗口 争做优秀服务标兵”等活动,强化后勤干部职工“三服务三育人”意识,打造服务品牌,形成特色亮点。开展“亮身份、明标识”和“微笑服务”活动,实行佩戴各工种牌,规范言行举止,热情主动服务,努力营造快捷、优质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亲和力,以身示范,以此引导、影响学生。打造“亲情驿站”,推进亲情服务,为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生活家园。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各项服务举措,满足学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需求。开展迎新季、毕业季后勤主题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暖心的举措、贴心的关爱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分批改造学生食堂,增添餐饮设备,改善师生就餐环境,更好地服务师生。利用暑期对行政服务中心、学生公寓、教学楼进行维修改造,推进“标准化教学楼、学生公寓”建设,改善学生学习及居住条件。合理规划利用楼间绿地,栽种花草树木,保证校园春有花香、夏有绿荫、秋有硕果、冬有树青。通过座谈会、信息化等方式,开展“后勤服务保障面对面”“点对点”“服务零距离”等活动,形成密切联系学生、为学生办实事的长效服务机制,主动了解学生生活需求,及时回应学生诉求。充分发挥校医院服务作用,加强常见病、流行病、传染病预防宣传,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组织育人体系探索创新。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施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开展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和思政工作述职评议,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大力加强“党团活动室”阵地建设,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组织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进建立教师党员“双培养”机制,着力推进党建工作方式创新。制定《长春建筑学院学生党员“121连心制”实施方案》,一名学生党员联系两名入党积极分子、帮扶一名困难学生(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心理困惑、网络困境、就业困扰)。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开展“学习筑梦”教育活动基地、培训基地、学习阅览室等,各分院开办二级党校,上下联动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管理教育。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基层组织书记、组织员发展工作、新时代e支部建设、学习强国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的培训。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习社,成立“学习筑梦班”,坚持校院两级社团学习研讨。实施21个主题思想教育工程,继续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活动和“寻找身边的雷锋”系列活动,使育人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
资助育人体系精准实施。修订和完善了《长春建筑学院国家奖助学金管理办法》《长春建筑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细则》等学生资助工作制度,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程序化和透明度,推动学生资助工作规范化建设。扎实做好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校内奖学金评选认定工作。扎实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工作和义务兵学费补偿工作。为充分发挥资助育人作用,激励受助学生奋发自强、立志成才、感恩奉献,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服务型资助育人体系,推动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在每年的11月份期间,学校组织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院多媒体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展示获奖受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积极进取、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的优秀事迹、励志故事宣传活动,以此展现学校学生青春激昂、奋斗不息、追梦不止的人生追求。
坚持立德树人,实现铸魂育人。学校将持续推动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持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郭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