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教育董事长校长大会

首页 >首届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教育董事长校长大会 >大会交流

吉林外国语大学——新时代民办大学的使命与担当

时间:2019年06月03日 来源:吉林外国语大学 浏览:8101

字体放大字体缩小

吉林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杨福民

(2019年5月21日)

       在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召开首届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教育董事长校长大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秦和校长因故不能前来参加这次会议,受秦和校长委托,下面我做发言。

       民办大学作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办好民办大学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和坚定正能量,更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现实需要。新时代的中国民办高校必须紧随形势、审时度势、乘势而上,只有顺应潮流、转型发展、奋力作为,才能无愧于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担当。

   一、新时代民办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时代民办高校至少面临“五大机遇”:一是有利的内外环境。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包容、更加有利,国际合作、“一带一路”等带来的宽松适度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提供了民办大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机土壤。民办大学的国家支持度、社会认可度、学生信任度、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成为民办大学重振雄风的重大机遇。二是良好的政策制度。2016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对新时期发展民办教育制度设计和政策完善奠定了法律基础。根据新《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精神,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支持与规范并举,对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做出制度性安排,促进了民办教育发展。三是广阔的成长空间。改革开放40年来,民办高校快速发展,数量已经占全国高校的4/1,在校学生已经占全国高校5/1。办学质量和水平提升,已经出现培养硕士和博士的民办高校。随着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进程的加快,民办高校将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得到更大发展。四是丰富的信息网络。随着社会信息化日益强劲,“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更加丰富多样,高等教育手段方法日益现代化,这需要大批新时代人才支撑,在线教育、微媒体客户端等突破时空限制的教育渠道,提供给了民办大学更加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更加多样的授课形式。五是多样的职业需求。随着就业大环境的不断改善,社会职业分工更加精细,大众创业、创新、创造的激情高涨,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日益多样化。这对于“出口决定入口”的民办大学优势更加明显;另外,民办高校特别是高职教育,面向市场企业社会办学,客观上更有利于职业岗位对接,实现“企业、高校、学生”三方共赢。

        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新时代民办大学面临着多重挑战,主要表现为“四大问题”:一是供求问题。我国民办高校快速发展得益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自始自终都是需求驱动的。而今,我国高等教育基本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已不在稀缺,对民办高校而言,以提供入学机会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部分民办高校面临招生困难。二是质量问题。虽然民办高校在规模上已举足轻重,但在质量上仍有不少差距,目前我国高水平大学还鲜有民办高校的位置。三是信心问题。随着生源萎缩,个别民办高校出现一些困难,直接影响民办高校和全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信心。四是动力问题。随着高等教育需求在总量是基本饱和,迫切需要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适者生存,智者壮大。新时代民办大学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进入新时代,国家支持、扶持、激励民办大学发展的一贯政策没有变。民办大学更应回归初心、恪守理念、矫正方向、塑造精神,办好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教育、打造特色精品,努力实现民办大学的教育梦!

   二、新时代民办大学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作为。民办大学与公办大学,并无贵贱之分,都有各自肩负的使命与担当。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思考“民办大学究竟向何处去?建设什么样的民办大学?怎样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民办大学?”等重大课题。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民办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应该坚守着自身应有的使命与担当。

        使命之一:担当民族大义,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民办大学在国家政治法律约束下,同样拥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宏大理想和博大胸襟,最鲜明的目标方向就是致力于为建设教育强国做贡献。大学与民族强盛密不可分,国家和政府是民办大学发展的坚强后盾。服务国家、贡献教育,为实现教育强国致力于抓建设谋发展,是民办大学永葆生命活力的发动机。民办大学更要强化社会责任感、教育荣誉感和社会贡献力。

       使命之二:着眼社会需要,为培育有用之才担当重任

       教育之道,以人为本。身处新时代,我们需要培养大批祖国和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民办大学义不容辞。要培养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政治坚定的人,培养忠于事业、身体力行、无私奉献的人,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培养懂得真善美、撒播爱心的人,培养有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人……民办大学的创立和建设、改革和发展,始终都不能脱离社会需要,无论是应用型还是技能型,都必须把培育“有用的人、大写的人、担当的人、创造财富的人”作为永恒的追求。

       使命之三:钻研科学技术,为推动知识创新职守尽责

       科技进步、重在创新。“大学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知识的创造者”。民办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更贴近于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践创新;来源于岗位一线的丰富社会实践,滋养前沿知识创新的土壤更加肥沃。知识是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载体和符号,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民办大学的知识创新能力,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更是提升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的不竭源泉。为此,民办大学应积极创造吸引人才、学术自由、尊师重教的环境氛围,积极教育引导科研人才、教师队伍和青年学生淡泊名利、钻研学问、重视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从而在科研领域取得一席之地。

  三、努力建设新时代特色高水平民办大学

       世界诸多名校,大多是私立大学。秦和校长在建校之初就提出要办一所百年名校。建校24年来,在教育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吉林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健康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吉林省重点大学、全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去年成功更名为吉林外国语大学。

       我们的办学体会是:

       体会之一:坚定不移办非营利性百年名校

       秦和校长认为,世界百年私立名校,其创始人和学校资产早已没有关系。学校始终坚持公益性办学,走非营利性办学道路。早在办学之初,就将公益性办学思想写入学校章程。2006年,秦和校长通过司法公证,将学校所有资产全部留给社会,办学积累金用于继续发展教育事业,以实现百年名校梦想。2010年,学校承担了国家探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试点的重任。经过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学校基本完善了非营利性大学治理体系,初步建立了现代民办大学制度,现正在积极筹建“华桥教育基金会”,为建设百年名校提供制度保证。非营利性办学符合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增强了全校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了全校师生建设学校、管理学校的积极性。

       体会之二:坚守不渝办应用型外国语大学

       办学以来,学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面向市场需求、突出特色优势、强化内涵质量、打造精品大学”。坚持以坚持以服务国家和地方为己任,培养具有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外语好、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素质高层次外语外事人才。学校开设15个外语语种,其中英德双外语专业在全国较早开设;德、法、西等语种填补省内空白;葡、意、印尼、蒙等语种省内唯一设置;波斯语填补东北地区空白。学校有36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学位点,已被吉林省批准为博士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创建了“双外语”“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小语种+英语+专业”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多语种翻译+”语言服务体系。建校以来培养毕业生2万多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5%。学校被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一批杰出校友成为卓越翻译人才和优秀创业人才。如外交部蒋朝夕同学为非洲多位总统作翻译;驻外商会常务副会长曹娜同学曾为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作翻译;省人大代表蔡雪同学受邀参加李克强总理召开的座谈会并作发言。

       体会之三:坚忍不拔办国际化、走向世界的民办大学

       学校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140多所高校开展全方位合作与交流,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科研基地等。每年派出800余名学生留学,接收300余名留学生。有80多位外籍专家、教师在校任教,我校日、韩、蒙、葡、印尼等小语种中方教师有海外经历的达100%。30余位中外大使活跃在“大使讲坛”。学校创建了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球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被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誉为“天下第一村”。学校拥有“一带一路”文化语言协同创新中心,举办了亚欧教育论坛、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等大型国际会议,每年举办国际文化艺术节,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组织人才。

        体会之四:坚持不懈办特色高水平大学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长白山学者讲座教授、吉林省教学名师等,自有教师比例、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较高。(博士导师25人、博士生比例25%、副教授以上职称55%)。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国家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省级优秀课数量居民办高校前列。在最近举行的研究生国家德语资格证书考试中,我校研究生通过率在全国居第二,仅次于北外。学校始终严控规模,“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精”,坚持二本招生,生源质量在本土民办高校中居领先地位。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高水平学科2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5个。有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协调创新中心等省级研究平台6个,获批国社科基金项目2项,2019年获批教育部科研项目4项,在全省高校并列第三(第一是东北师大,第二是吉林大学)。学校取得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近三年,学生在各级各类专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励200多项、省市级奖励400多项。包括全国大学生韩语演讲比赛总冠军、全国“意大利语桥”比赛总冠军;在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中,获东北区决赛第一名;连续五年获中译杯全国英语口译大赛吉林赛区第一名,2017年前6名获奖者,除第二名外全部是我校学生。学生志愿者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亚洲冬季运动会、东北亚博览会、冬奥会“北京八分钟”、央视春晚等大型国际活动中,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当前,我校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入谋划2020-2035年发展战略规划。我们的发展思路是,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主要目标,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建设“六大高地”为重点,以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为依托,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程度,全面提高办学实力和管理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精品、非营利、应用型、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



责任编辑:郭宝

分享: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